点赞!曹县3人入围“山东好人之星”评选

              时间:2021-06-19   

        扫描到手机

扫描到手机  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本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扫描到手机
日前,第111期山东好人每周之星候选人评选活动结果揭晓。曹县邵庄镇程庄寨退休教师孙振芳入围助人为乐之星评选,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入围敬业奉献之星评选,曹县苏集镇白集村村民杨公须入围孝老爱亲之星评选。
 
“志愿者”余光映儿童
微信图片_20210619105657
孙振芳,女,1953年2月生,中共党员,退休教师。2008年在西安市昆明路小学退休,退休后返聘继续任教。2019年秋,回婆家安庄村探亲,了解到该村学校---程庄寨小学,师资力量不足,义无反顾来到该校,甘心情愿地成为一名志愿者,她不图报酬,分文不取,乐于奉献。
微信图片_20210619105701
“我要抓住生命的尾巴把余热奉献给家乡,把余光送给家乡的孩子们。我不要钱,只要做孩子们的朋友。我乐意当个志愿者。”这就是孙振芳老师,一个共产党员感恩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人生观。在她的传统文化课上,她像导游一样给学生们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幅幅画卷。讲先贤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让学生们感受先贤的聪明睿智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吸收和采撷传统文明史之美德。让他们与经典相伴,与圣贤同行。
微信图片_20210619105705
由于她教学经验丰富,被学校特聘为业务校长,她对学生既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对工作既一丝不苟,又精益求精;对老师既热情大方,又奖罚分明,而她自己更注重进德修业,率先垂范。本学期开学初,因一位老师摔伤住院,学校急缺一位语文老师,在开学的紧急关头,她又主动请缨,坚决请求兼任一年级的语文课,为学校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她备课认真,教法灵活,课堂活跃,学生学习既轻松又愉快。 
微信图片_20210619105707
在与孙老师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她成了我们学生最可信赖的朋友,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想向她吐露。有一次一名学生问她:“您在大城市退休,城市的条件令人向往,在那里安享晚年多好呀,偏偏要来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地方,甘做一名志愿者呀”?她说:“这里是我的家乡,老了,能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能和孩子们在一起,比呆在城市都强,我爱家乡,更爱你们。”
她的事迹令人感动,越传越广,面对多家媒体的记者,她不让宣传自己,只是觉得:“为家乡做点事,心里更快乐,生活更充实”。她说:“今年是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她是一名老党员,就要带领全校少先队员学习雷锋,为党献礼”。在她的教导下,该学校的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私下里,同学们都称她“雷锋奶奶”。
 
三十年耕耘开出幸福花
微信图片_20210619105711
位于山东省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的五里墩村,30多年前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问题村,现在却已经变成了全国知名的明星村、小康村,这里不仅是中国首批本土体细胞克隆牛的诞生地,还是国家有机食品基地。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一个人——王银香。
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王银香作为山东团发言代表向总书记做了关于乡村振兴的工作汇报。总书记在讲话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总书记的话,正是对五里墩村三十年余发展历程的最好总结。
30多年前的五里墩村,一不靠山,二不靠水,三没有地下资源,只有人均一亩多的盐碱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银香硬是靠着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大家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让盐碱地里开出了幸福之花。
微信图片_20210619105714
艰苦创业,盐碱地抱出“金娃娃”
1986年元月,王银香当选为五里墩村的党支部书记,那时的五里墩还是典型的贫困村,土地几乎全是盐碱地,当地有人还编了顺口溜, “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种啥啥不成,种草草不长”。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连照明用电都没有,不仅如此,村集体还欠着两万元的外债。
没有路就修路,没有井就打井,没有渠就开渠,没有电就拉电!上任伊始,面对群众多年的所想所盼,王银香迎难而上,下定决心挨个解决这些“硬骨头”、“拦路虎”。坑洼不平的道路,百八十斤的泥土,王银香挑着沉甸甸的扁担,不知道跌倒过多少次,也记不得肩上的疤何时好了,何时又磨破了……在她的带动下,群众们个个撸起了袖子、甩开了膀子,仅用一年的时间,王银香就带领大家完成了10件“大事”,困扰村民生产生活多少年的“大麻烦”,就此烟消云散。这一下,谁也不敢小瞧这位年轻的女支书了。
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之后,带领村民致富成为王银香的工作重心。她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认为利用县里留下的荒废窑坑发展砖瓦建材是一条很好的出路,然而资金短缺成为“拦路虎”。王银香第一时间组织全村20多个党员干部召开协调会,并且带头拿出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没有出路就让党员干部为大家趟出一条路”,就这样村里最终凑集了10多万元启动资金,筑起了一座22门无烟囱轮窑,当年就获利8万元,迈出了带领大伙致富的第一步。
紧接着,王银香又考虑创新发展思路,盘活多种经营,利用村里的水塘水坑进行鱼鸭混养,发展立体养殖,引导村民发展副业。1990年,为了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五里墩村率先开始了土地“反租倒包”,集约村民土地3000亩,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这样一来,村民不仅能得到土地流转的稳定收入,还能在家门口再就业,收入大幅提升,对村组织更加信服。
土地集约之后,王银香开始不断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并制定了不打农药、不上化肥,构建鲁西南有机农业框架的发展战略。但因为五里墩村的土地盐碱严重,对于农业发展十分不利,于是王银香就开始考虑切入畜牧养殖业,她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养牛要牛粪,改良土壤。”在此基础上,五里墩村“农牧结合、有机循环”的发展模式逐渐成熟起来,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其实这中间有不少故事,当然也有不少挫折。当年我们搞鱼鸭混养,有一年下大雨,鸭舍全塌了,鱼也全跑了,损失惨重。那时候很艰难,但是村民都相信我们,最终还是挺过来了。”王银香说,“我们这30多年来的发展,说白了就是带领大家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刨食,只有实现了产业振兴,才能留住人,只有留住人,村里才能有生机。所以当总书记讲到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我感到很激动,因为我们这些年走对了路。”
在农牧循环发展成熟以后,五里墩村的产业链不断拉长,不断丰富,2020年已经形成了“种植基地5万余亩——奶牛存栏2万余头”的产业基础,并形成了包括牛奶、牛肉、蔬菜、副食等在内的农副产品体系。
在推进产业振兴的同时,王银香也在考虑着农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以前五里墩村发展农牧循环产业只注重前端和质量,轻视了后端和品牌。近两年,王银香带着总书记的嘱托,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不仅培养了五里墩当地的有机鲜蔬品牌“优鲜福”,还开始了新零售的布局,建设了“归一有机生活实体店”,开启了电商和直播带货,有效的提升了农牧业的价值空间。
在产业振兴的过程中,王银香不仅带领着五里墩村民发展致富,还直接和间接带动了10000余名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真正把农业变成了一个有奔头的产业,在盐碱地了抱出了“金娃娃”。
 
发展教育,规划长远育人才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振兴离不开教育,为了做好教育,王银香在上任之初就鼓励村民把资金用到子女教育上,村里在1990年就实现了小学免费教育,让孩子上学成为了广大村民的共识。
2007年,银香伟业集团和五里墩村又联合出台了教育深造鼓励政策,凡是五里墩村民子女及企业优秀员工,考上硕士奖励5万元,考上博士奖励10万元,形成了全村重视教育的热潮。人口仅有1600余人的五里墩村,培养出了200余位大学生,其中包括近50位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
微信图片_20210619105722
村民姚景轩家庭贫困,但是三个孩子学习优秀,最终在村里的资助下全部考上了研究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学生家庭。“因为村里的政策好,不然很难供应他们仨完成这么高的学业!”每次提起自己家的三个孩子,姚景轩都很感慨,“我们村里有个好支书,作为五里墩的村民很幸运!”
两年前,从五里墩走出去的80后海归硕士于沧龙也回到了家乡,他放弃了海外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搞起了电商和新零售。他说:“我本身学习的专业就是供应链管理,我希望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家乡搭建起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多元化消费平台,让家乡的好产品可以走进千家万户。”
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王银香又将精力放到了基础教育方面,2015年至2017年先后在村里建起了高标准的幼儿园和小学,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为了支持特殊教育,关爱特殊学子,王银香代表银香伟业向全市的特教学校捐赠了包括学生奶、学习用具、教学用品等51万元的物质,惠及了全市1100余名特教学生。
王银香意识到农村的家庭教育欠缺,于是在2018年开设了银香家长学校,并邀请全国的知名教育专家前来讲学,截止到2020年已开展免费公益讲堂30余次,参与人数超过7000人。
 
筑牢根基,支部就是“火车头”
王银香担任五里墩村支书30多年,同时还要领导企业发展产业,身上的担子不可谓不轻,也避免不了要处理一些家长理短的事情,但是王银香常说,“当村干部一不能怕吃亏,二不能怕吃苦,不仅要干给老百姓看,还要能带着老百姓干,不然就对不起老百姓的期望。”
在王银香的这种信念下,五里墩村支部一直都保持着和谐稳定,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违反纪律的现象,这也树立了村两委的权威,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2018年7月,由王银香担任村支部书记的五里墩村党支部,获得了山东省委颁发的“干事创业好班子”称号。
微信图片_20210619105725
于兵原本是五里墩村的一个典型的贫困户,依靠着村里的农牧和乳品加工产业,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现在不仅早已摆脱贫困,还成了“百万”富翁。于兵说,“做人不能忘本,所以我今后也会为村里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现在于兵已经积极申请,成为了五里墩村支部的一员。
组织地基打得牢,发展才能有后劲。在王银香的带领下,村里制定了三生三区的整体发展规划,致力于打造兴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在新时期继续为三农发展贡献力量。
王银香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全国科教兴农创业标兵、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全国农村优秀人才、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等荣誉称号,并当选第十六届全国党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孝老爱亲享受天伦之乐
 
微信图片_20210619105732
 
杨公须,男,1946年12月生,菏泽市曹县苏集镇白集村人。
75岁的杨公须本该过着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的生活。可事实并不是如此,杨公须五岁时便失去了亲生母亲,父亲再婚娶了继母杨方氏,母亲的到来让他又重新感受到了母爱。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杨公须中年时妻子身患重病,当时已有四个孩子,又是照顾妻子和四个孩子,还要种田挣钱治病养家。整天没日没夜的操劳着,上天没有因为他的任劳任怨而对他网开一面,妻子的病最终治疗无效离开了人世。他就一个人领着四个孩子继续过生活。在他的花甲之年父亲又生了一场长达3年的大病,父亲这场大病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走投无路的杨公须只能让家里的两个孩子都辍学打工,挣钱给老人治病。老人年纪大了,病好之后没几年就离开了人世。几个孩子也都结婚有了各自的家庭。这时候杨方氏年龄也比较大了,但老太太的身体挺好的,他就想着既然母亲身体还很硬朗自己就去离家近的城市打个零工挣点钱,以后给母亲养老用。于是农忙的时候回家里帮忙,家里不忙了就出去打工挣钱。
微信图片_20210619105736
直到1997年母亲杨方氏又因为一次感冒引发了急性心肌炎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当时正在外地打工的他立即买了车票来到医院照顾母亲,由于自己早年丧父和丧妻,妹妹一家又常年在外地,他自己就在医院里每天尽心尽力的照顾母亲,那时他意识到那个养他长大的母亲现在已经老了,一个小小感冒竟差点要了母亲的命,幸好救治的及时。母亲康复出院后他就放弃了外出务工的念头,从那时起就再也没离开过母亲的身边。杨公须精心照顾母亲每天的饮食起居,闲暇时靠种田和喂养家畜来维持生计。现在101岁的杨方氏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面色红润,生活起居基本自理,有时候还可以帮杨公须干一些农活。
杨公须对于母亲的要求从来都是百依百顺,尽心尽力。只要是老人想吃的东西,再贵也要买来给她尝一尝。有一次母亲出门和邻居坐在一起说话,看到人家的芒果,回家就给杨公须说:她见了一个黄黄的物什,不知道叫啥名,两头尖尖的不知道叫啥,听说好吃还很贵。他就跑到集上给母亲买了两斤芒果,并给母亲说“这是芒果”,母亲还嫌他买了,嫌贵。而这个老实质朴的儿子只是笑着说:“只要你想吃,再贵我们也得买来尝尝。”
微信图片_20210619105739
由于母亲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没有以前好了,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在下降,母亲的心脏、血压、肠胃都不好。饮食方面要非常注意,他就想方设法的为母亲调整食谱,供给营养,补充能量。如果老人不舒服,他就忙着请医生、买药、煎药等,多年如一日地默默侍奉在老人身边,给老人端茶送水,嘘寒问暖,还经常说说身边的趣事和幽默笑话,来舒解母亲的心情,经常与母亲聊天,分散注意力,疏导病情。75岁的他听力不太好了,记忆力也在下降,但关于母亲的事他从来不忘,就如母亲吃药的事,他怕自己忘了药的使用量,就让医生给他在药品包装盒写上,什么时间吃,怎么吃,先吃哪一个都标记的清清楚楚。正因为有他这样执着细心的照料和疏导,消除了母亲的思想包袱,整天心情舒畅,天气晴朗的时候,老人还可以推着自己的小车去大街上给邻居拉家常。
微信图片_20210619105742
杨公须心中总是想着母亲的健康,想着怎样能让母亲多吃点饭,心里就是没有自己。母亲每当和左邻右舍谈论起儿子的事情时,总是自豪地说:“我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子,是我前世积来的福啊”。他身边常挂着一句话:“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小时候如果没有母亲也不会有我现在的生活,这都是母亲给我赚来的”。多年来,他数年如一日地恪尽孝道,侍奉母亲,善待家人。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真谛。
就是这样一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母子,在他们身上流传着我们中国最传统的优良美德: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杨公须曾获曹县第二届“孝贤之星”称号;获菏泽市第二届“孝贤之星”称号。
 
来源:大众网、大美曹县
凡注明"来源:曹县房产网"的稿件为本网独家原创稿件,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0相关评论

热点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