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正‘逃离’制造业”“中国制造正被外企抛弃”“越南、印度的制造业在崛起”……近几年,追问中国制造业发展之困,乃至唱衰中国制造业的声音时有响起。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人们的焦虑感从微观到宏观层面都有:原料、人工、租金等成本挤压制造业利润,产业工人收入增长缓慢,资本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布局或进军互联网等较高利润的行业。
一个特别现实的疑问是,作为成就“世界工厂”和“中国奇迹”的基础性力量,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到底还在不在?

温州台州的打火机、虞城县稍岗镇的钢卷尺、湖州市南浔区的电梯……与之相伴的是,交通和通信基建、物流网、配套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日益成熟,形成了紧密的、动态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
这种超级网络能够迅速满足国际需求,例如疫情中的物资、国际赛事中的体育用品等。这也是我们制造业在对外竞争中的底气所在。
因为,制造业的竞争是系统性的竞争。早期廉价生产要素价格优势之所以成立,前提是制度成本的极大降低和供应链产业链的发育完善,把要素组合成了具有竞争性的武器,甚至劳动力、土地的价格高低,已经难以构成制造业成本中的决定性要素,产业链自身有极强的成本消化和控制能力。
譬如,最近大火的曹县,其在棺材、汉服领域中的强势地位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如此观之,越南等东南亚地区的成本优势并不那么重要。
从这一视角分析,一些国际巨头(如苹果、特斯拉)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度是加大了,而不是转移了。譬如,2015年,苹果公司有44.9%的供应商位于中国,到了201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47.6%,所谓“果链”、“拉链”之说,就是印证。


来源:央视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