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
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到,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住房方面,就是要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关于促进居住消费的原文如下:
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推动数字家庭发展。
刘鹤: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据新华社报道,12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第五轮中国-欧盟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上发表书面致辞。刘鹤指出,对于明年中国经济实现整体性好转,我们极有信心。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我们已出台一些政策,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有足够需求空间为房地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刘鹤在国务院主管经济、金融工作,他的致辞传递出管理基调的重要变化。
20年前的2003年,房地产行业曾被称为支柱行业。20年之后又被看作支柱行业,这些毫无疑问对市场有正面作用。虽然市场压力还是特别大,但政策面都在逐步向好,且政策面向好的力度、广度超出了预期和想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据新华社报道,12月15日至16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涉及到房地产方面,有两处这样表述:
“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定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这是自2016年12月中央首次提及“房住不炒”定位后,第6次定调“房住不炒”,说明投资投机性需求仍是被遏制对象。
总体来看,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将成为2023年扩内需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改善性需求一直是购房主力。据克而瑞统计,新建商品住房中,一线城市2021年三房户型成交套数占比达到约49%,较2020年占比进一步提升2.11个百分点;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三房户型成交套数占比均在55%以上,且比例均较去年有增长趋势。未来,三房户型、四房户型成交比重有望继续提升。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2个,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
这意味着,在“住有所居”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居住需求会逐步向改善性需求过渡,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本次会议还提出,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意味着2023年有望出台新发展模式相关重磅政策。
本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说明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已经得到中央及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化解存量已经爆发的风险,是2023年房地产工作重点之一。
综合:人民政府网、新华社、网络等